成人免费观看一区二区_亚洲中字幕日本一区二区三区_婷婷综合五月中文字幕在线_日韩高清亚洲日韩精品一区

陳有西獲《民主與法制》30年優(yōu)秀作者獎

2009-12-07 02:46:23



陳有西獲《民主與法制》30年優(yōu)秀作者獎 2009-12-3 16:28:30 陳有西自1986年開始在<民主與法制>雜志和報紙上發(fā)表大量法制作品,曾獲全國法制好新聞二等獎.本次<民主與法制>三十年人民大會堂紀念會上,授予他<優(yōu)秀作者>獎. 《民主與法制》創(chuàng)辦三十周年紀念會在京舉行 [京衡網訊]10月27日上午,《民主與法制》雜志創(chuàng)刊30年座談會人民大會堂安徽廳舉行。全國人大常委會原副委員長布赫,中宣部原常務副部長徐惟誠,公安部原副部長、中國法學會原會長、民主與法制社名譽社長王仲芳,司法部原部長鄒瑜,國務院原副秘書長、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制委員會副主任委員、民主與法制社原社長王厚德、中國法學會常務副會長劉矧,中國法學會副會長李清林、胡忠等參加座談。喬石、彭沖、王漢斌、烏云其木格、任建新、肖揚、劉復之、韓杼濱、羅豪才等領導同志為《民主與法制》雜志創(chuàng)刊30年題詞?!睹裰髋c法制》曾經是中國影響最大的法制新聞雜志和報紙,在上海創(chuàng)辦。后總部遷到北京。 《信訪詠嘆調》寫作的前前后后 陳有西 《民主與法制》雜志創(chuàng)刊30年,該社資深管理人、名記者馮慧先生來電要我寫點回憶文字,并特別指出了可以寫寫《信訪詠嘆調》這篇在當年引起全國性轟動的文章。因為我23年前提出的問題,現在愈演愈烈,當時提出的以法制方式解決信訪的思路,現在逐漸被高層認識。因為手頭工作非常忙,到今天才找出舊稿簡單回憶幾句。 我是1985年從浙江省公安廳調到中共浙江省委,擔任政法委領導秘書的。1986年底我寫了《信訪詠嘆調》,發(fā)表在1987年的1月號上。文章引起了全國性的反響,是因為當時涉法上訪已經是一個熱點問題,冤假錯案特別是文革期間的歷史遺留問題,已經面臨著一個平反高峰。當時全民普法也已經開始,但司法渠道還沒有完全暢通,政策性平反和權力性復查占主導地位,新聞媒體成了百姓喊冤、獲得法律和政策救濟的重要渠道?!睹裰髋c法制》當時在中國一支獨秀,成了法律界代表民間呼聲的“新聞良心”。他們組織了二十多位退居二線的司法機關老同志,每天專門處理大量的群眾來信來訪,雜志報導了一些重大冤假錯案的平反過程,進一步引發(fā)了申訴的積極性,刊物的影響力甚至超過了官方的主要媒介。群眾找到《民主與法制》就好象找到了包青天。 1986年,我為《民主與法制》寫了《候補中委――來自溫州的故事》,全面報導了中央侯補委員、浙江省委常委、溫州市委書記袁芳烈整頓溫州治安、治理政治亂象的經過,以及他同市委市政府一班人,尊重群眾的首創(chuàng)精神,扎根溫州實際,不要國家投入,創(chuàng)出影響全國的最早的自由經濟的典型“溫州模式”的經過。編輯部為穩(wěn)妥起見,去了主題,用了副題,《來自溫州的故事》在1986年第8期《民主與法制》上全文發(fā)表,分“首篇、治安篇、治政篇、經濟篇、建設篇、尾篇”,當時的主編丁柯和副主編江耀春對本稿作了重點處理,占了雜志三分之一版面。引起了全國性轟動。隨后新華社、人民日報記者對溫州作了深度正面報導,一時引發(fā)“溫州模式”大傳播,實際上成了當時被非議、爭議中的“溫州模式”的辯護詞和宣言書。每天到溫州考察訪問的黨政考察團、洽談業(yè)務的客商絡繹不絕,市政府接待不過來,上報國務院辦公廳發(fā)文要求限制到溫州訪問的人數。這是我作為一個業(yè)余的特約記者發(fā)表的第一篇重要報道。也是我可以存世的第一個重要文字作品。從此就同《民主與法制》建立了長達二十多年的合作關系。 自我調到省委政法領導身邊工作以來,每天都要為領導處理大量的群眾來信來訪。有時多的一天有四五十封。由于我出身底層,1977年考上大學前回鄉(xiāng)做了五年農民,能夠居廟堂而思之野,心結一直是草根的。因此,對群眾來信我每信必看,重要的確有可能存在冤屈的,寫好摘要,送領導批閱,一般的,直接轉公、檢、法和各地市縣職能部門處理,除了老上訪,每信我都給予簡要回復,告知處理和轉辦結果。我的領導每周都會留出時間審閱我送的群眾來信,有批示的我都會重點督辦。通過這種干預,糾正復查的有問題的案件達數百起。象現在成為著名企業(yè)家的騰達公司董事長葉洋友,就是我從監(jiān)獄來信中發(fā)現冤案,報領導批示而指令高級法院復查平反的。在這樣的轉辦督辦中,我也知道了一些上訪問題的棘手,一些無理纏訟者的難弄,信訪第一線干部的煩、難、苦、累,被人誤解的委曲和憤懣。在這樣的工作環(huán)境中,我對信訪的作用、信訪越處理越多,產生了疑問,終于引起了我的思考和研究。1986年12月,我?guī)缀跏且豢跉鈱懗闪恕缎旁L詠嘆調》,分節(jié)為“中國百姓是最好的百姓”,寫中華文化傳統(tǒng)下的國民敬官、跪求的國民性;“蘇醒的大地”,寫中國啟動普法教育對中國人的新的啟蒙;“章回小說的作者”,寫百姓寄上千封信不斷上訪的心酸;“名人難當”,寫中紀委委員劉麗英等“清官”面對的信訪潮;“走不完的盤陀路”,寫信訪走向轉辦歧路無人負責的現狀和危害;“在電話線的另一端”,寫信訪干部面臨的壓力和不被理解;“小秘書的苦惱”,寫高層辦事員實際上也就是我自己一類尚無直接處理權的人,看到百姓苦難而無能為力的苦惱;“癥結何在”,開始分析信訪越來越多的若干原因;“何處是歸程”,提出了我對解決信訪的最終思考和建議。當時我就提出了出路在信訪的責任制、基層化、錯案追究、干部下鄉(xiāng)問題。提出:什么問題都集中到北京,神仙也解決不了。但是,當時我的思想境界還是找“清官”,寄托于清官來解決冤案,沒有現在思考的依靠法制才能解決。我當時還沒有這樣的思想認識。 文章發(fā)表后,一時引起轟動。群眾看出了這篇文章不是一般記者所寫,民主與法制社轉給我的群眾來信天天都有。還有大量的他們的信訪部幫助我處理了。但我此時用的是筆名曾文原,讀者并不知道我在省委工作。 二十多年過去了。我的工作也從廟堂回到了鄉(xiāng)野,但我的思考一直沒有停止。2009年7月,浙江省“浙學論壇”要我作個命題演講,要求從信訪的角度,圍繞社會治安和社會和諧問題展開。我作了《司法公信力與社會和諧》的演講,后來整理成《如何樹立司法公信力》一文,在中央黨校《學習時報》發(fā)表了。新華網等轉發(fā)了該文。我對信訪問題,已經有了比二十年前更深一些的思考。想到現在一些高層領導仍在走“大接訪”的老路,想到歷史真的是不斷在重復。 把我的演講中同信訪相關的內容摘要一下,以示現在的一些思索: “要樹立法治的權威。我們近年的管治社會的思路,同建設和諧社會的目標是南轅北轍的。比如信訪問題。我們的思路是依靠權力,而不是依靠法律。其實信訪越高效,解決的問題越多,法律就越衰竭,越解決不了問題。因為司法的判決,遠不如有權人的一句話一個批示。長此以往,只會讓人民覺得我國的法律是沒有用的,只有權力才可以解決一切問題。雖然全民普法已經20多年了,“依法治國”、“依憲治國”也已經作為中國新一代政治家的治國方略,但中國社會的法律信仰還沒有完全建立起來。百姓相信權力、相信上訪、相信哀求、相信清官的傳統(tǒng)中華法系觀念,還是根深蒂固的。中國社會中權力實際上的無所不在,也在強化這種社會意識。百姓用一二年時間找法院訴訟解決不了的問題,領導一句話縣委書記就會在第二天把錢送上門來。法院判了四五次已經定案的案件,一個領導的批示就能夠完全重新來過。這些現象使中國百姓有事不是去找律師解釋規(guī)則(法律),而是去找權力(一級一級找,直到找到他們認為能夠滿足自己訴求的“清官”)。久而久之,法院就成了沒有公信力和終局權威的機構。 “要確立法律的穩(wěn)定性效能?!耙婪ㄖ螄薄ⅰ坝蟹ū匾馈?,必然要犧牲一時一地的變通和通融,絕對不能把社會情緒作為法院判案的標準。我國司法改革之所以躊躇不前,這個法理原則沒有搞明白是主要原因。表面上好象很有群眾觀點、很尊重群眾、根據民情不斷修正司法行為,實際上破壞了一個國家長期衡定的法律標準。真正損害的是百姓的法律信仰和國家的法治秩序,最終受害的還是人民。因為人無信不立,國無法不穩(wěn)。如果司法官也象政治家一樣隨時根據社情民意去司法,法律就會是面團,法律規(guī)則就會被經常修正和破壞,最后法律就會成為有權人可以隨時操縱的東西。其結果就必然是權大于法、權可變法、以權壓法。以尊重民意的良好愿望始,以損害人民的“法隨君出”終。這一哲理內涵,現在都被短期行為觀念掩蓋著。公捕大會、游街示眾、運動式司法今年來在各省死灰復燃,公然無視我國《刑法》已經規(guī)定的“無罪推定”、“罪刑法定”、“法院判決后才能確定有罪”的法律原則,證明了這種習慣思維的根深蒂固。 “要以司法終局效力養(yǎng)成社會對法治的信賴和信仰。現在不斷加強信訪效能、信訪機構的級別和權力的思路,必須根本性改變。所有信訪都要納入司法裁決的軌道。要讓全社會都養(yǎng)成一種觀念:社會矛盾的最后解決方式都是司法;司法判決的錯誤也只有用司法公開審判的機制去糾錯,而不是靠有權的“清官”的干預去糾正。政治家本身要養(yǎng)成習慣,不去干預司法已經作出判斷的案件和事件。樹立司法的終局性權威。因為如果讓批示、權力可以推翻司法判決,那就是打開了一扇永遠關不上的門,會無休止地循環(huán)。因為社會公正是相對的,不是數學一加一等于二。同一社會事件,各種立場的人會得出各不相同的結論。只能用公正審判的機制去息訟,不能靠個人權力去息訟。如果有權人可以不斷干預,法治的權威就會被完全破壞。與此同時,大力加強法院的公正、公平、透明、高效。讓人民群眾真正信服司法的公正性。法院再審機制也要設定終局規(guī)則,不能一味遷就。對于經過再審確認無錯的案件,有權人士要尊重法院的司法權,不得去指責和干預。 “社會的管理和治理,是一門科學。司法效能的構建、司法權威的樹立、對國家長治久安的作用,是許多發(fā)達國家已經長期檢驗后得出的科學結論,不分意識形態(tài),也沒有什么中國特色可言。說到底是一個依法治國、還是依權治國;是人治、還是法治的根本性的大問題。在這個領域,我們有太多的顧忌和思想禁區(qū),以致我們不敢探索、不敢討論。近年來迅速暴露出來的社會問題和社會情緒,以及信息社會背景下的進一步發(fā)展趨勢,需要我們真正清醒起來、重視起來,刻不容緩地推進我國依法治國、依憲治國的改革進程。要努力重建國家法治的權威,在人民當中重建國家司法的公信力?!? 二十三年彈指一揮間。中國的信訪問題,不但沒有解決,反而更嚴重了。說明我們的國家沒有治理好,社會還沒有達到和諧,社會深層次問題依然很多。另外,從政治方法論上講,也許我們真的走進了盤陀路。愿今日的政治家們能夠早些明白過來,盡快推進依法治國的進程。這樣,信訪詠嘆調才不會繼續(xù)唱下去。 謹以此文感謝《民主與法制》曾經帶給中國人的思考和震撼,感謝對我作為一個法制文章作者的一直來的支持,也祝愿這個雜志能夠繼續(xù)保持民本理念和思索精神,進一步推進中國的民主與法治。(2009年9月28日星期一) 作者簡介:陳有西,著名學者、一級律師、兼職法學教授。京衡律師集團董事長兼主任,中華全國律師協會憲法人權委員會副主任,中央財經大學法學院法律碩士導師。